大腹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术探讨管窥赵绍琴治疗慢性肾病思路 [复制链接]

1#

近期小编在肾病科进行轮转学习,发现慢性肾脏病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最终结局都会走向肾衰竭,诚为医学界一大难题。在中医界,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最有名的当属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教授赵绍琴先生。拜读老先生著作,感慨先生用药之妙,今通过一则医案,蜻蜓点水地了解一下先生治疗此类疾病之思路。

房某,女,2周岁半,于年10月30日初诊。患儿自年4月因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尿蛋白++++,并伴有大量管型,以肾病综合征收住入院治疗。用激素治疗后,浮肿见轻,尿蛋白仍持续在+~++,现症面色晄白,全身轻度浮肿,尿量较少,智力较差,激素已由每日30毫克减至每日7.5毫克,尿蛋白++,指纹色紫,舌红苔厚腻,脉滑数。证属湿热蕴郁于内,治拟清热化湿方法。药用荆芥2克,白芷2克,苏叶3克,丹参5克,生地榆5克,茅芦根各6克。服药7剂后,浮肿消失,尿蛋白(-),夜啼不安,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湿郁渐化,热郁未清,仍以前法,佐以凉血化瘀,递减激素。药用荆芥2克,防风2克,生地榆6克,丹参6克,赤芍6克,茜草6克,茅芦根各6克,焦三仙各6克。服药7剂,尿蛋白(-),饮食二便正常。又接此方服药20余剂后,化验检查未见异常而停服激素。调整方药:荆芥3克,生地榆6克,焦麦芽6克,水红花子6克,改隔日一剂,连服4周。

:肾病综合征是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以及高血脂症,低蛋白血症为其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属于中医水肿,虚劳的范畴。临床治疗多以利水、行水、甚至逐水等方法,治疗方剂如五苓散,五皮饮以及疏凿饮子等。而赵师从几十年临床观察和实践中,认为肾炎、慢性肾病的水肿,并非利水一途,因为利水的疗效不尽人意,往往是越利尿,水肿越甚,尿蛋白反复不降。其病的实质是湿热郁滞,邪气不去,正气难复,而用清化湿热的方法,往往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治水肿不用利水剂,而收消肿之效,所谓不治之治是也。

——选自《赵绍琴验案精选》

老先生作为一代温病大家,对于慢性肾脏病的认识,认为其病机本质为湿热郁滞,波及血分,血热瘀阻,而非脾肾亏虚所致湿热。其中多数人之所以表现出身重乏力,是因为湿热郁阻上焦,上焦无法宣发布散精微而致,而并非脾气虚弱;再有口苦、纳差、脘腹痞满等症则为湿热郁滞中焦之表现;还有大便干结、黏滞、稀溏,小便不利、色*等症均属湿热郁阻下焦,致使下焦气机不畅所致;最后腰酸腰痛、下肢无力等是因为湿热阻滞经脉,致经脉不畅所致。至于患者蛋白尿、水肿反复难以消退,伴随舌红、脉沉细滑等为热邪郁于血分,血热瘀阻之证,故其缠绵难遇。

针对此类疾病老先生提出了清热化湿、凉血散瘀、疏调三焦之法,即“透热转气”之法。所谓“透热转气”即疏通三焦水道、谷道,祛除血分瘀滞,给邪气以出路同时充分利用人体自身修复的能力,从而使得病邪自退,而非药物攻邪。

故其遣方用药以疏通三焦道路、凉血散瘀为法。对于湿热弥漫三焦的治疗,老先生认为湿热的本质为气机郁滞,若三焦气机通畅则湿邪自去,湿去则热邪无以依附。故提出治湿热当先祛湿,再议清热。祛湿常用荆芥、防风、白芷、苏叶、羌独活等风药,加强三焦气机之流通。倘若上焦湿盛出现头身沉重、乏力头晕等症则加入藿香、佩兰、前胡、杏仁等轻开上焦之品;中焦湿盛出现呕恶、纳差、脘腹痞满等症则加入半夏、厚朴、陈皮、草果等苦温燥入中焦之品;下焦湿盛出现大小便不畅则加入滑石、茯苓、泽泻等淡渗利下焦之品。见舌厚腻,多为食积中挟湿热,多用焦三仙、槟榔、水红花子等化积消食之品,畅通谷道,若积滞较甚则冲服大*粉;见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动辄喘促、舌苔腻等症,多为三焦水道不畅,此时多用茅芦根、冬瓜皮、大腹皮通畅三焦水道。病久症状反复,多为营血受邪,出现舌红,脉沉滑等症,此时多用丹参、茜草、赤芍、红花、地榆、槐花、小蓟等清热凉血祛瘀之品。

综上此四组药:风药(酌情加祛三焦湿之药)+消积之药+利水道之药+凉血祛瘀药,为老先生治慢性肾病之核心。

感想

大抵温病思路异于伤寒在于:伤寒霸道为主兼以王道,而温病王道为主兼以霸道,此两种思路均为中医临床所必备之思路。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