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小儿脾胃问题的食疗讲中药方剂本源 [复制链接]

1#

不管是学中药方剂,还是食疗组方,

对于物性气味的作用原理是一定要熟悉掌握的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所谓的天就是呼吸所用之鼻子、肺

所谓的地就是进食所用的嘴,消化所用的脾胃

人在天地之间,所以在鼻子和嘴之间的位置就叫人中

对,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人中穴”

人中穴叫法的来源就是法人在天地之间。

五气是什么?

就是温、热、平、凉、寒

五味是什么?

就是酸、苦、甘、辛、咸

气以温热为补,寒凉为泻。

味以咸补苦泻,辛散、酸敛。

这些大家一定要记住了,这就是用药开方的最基本法则。

肝属木,味以辛补酸泻,气以温补凉泻

心属火,味以咸补苦泻,气以热补寒泻

肺属金,味以酸补辛泻,气以凉补温泻。

肾属水,味以苦补咸泻,气以寒补热泻。

四脏法四季,肝法春季、心法夏季、肺法秋季、肾法冬季,味与之相逆则补,气与之相逆则泻,反之易然。补者为升,泻者为降,气机升降,往来循环,数往者顺,知来着逆。

至于脾胃属土,寄于四季,无有定位。

所以说五味相济,四季均平,以中和为主,甘以缓之。

所以内经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斯为善矣。

人以脾胃为本,脾胃为中焦土,土生四象,土为本源,所以不管是消耗木、火,还是金水,其实都是在消耗土

所以调理五行的平衡的最基本法则就是调理土

小儿脾常不足,更加不能不注意。

脾胃为人身体能量运行的门户,脾主升,而胃主降,

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升发的机能以肝木为主,所以表现出木气常有余,

土生四象,小孩子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所以又表现为土气长不足。

所以说脾胃在小儿生理、病理上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代儿科名家对小儿脾胃学说的认识和运用,有着十分精湛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提出“调治儿病,毋忘脾胃”学术观点,

形成了一套对小儿脾胃病的独特认识和治疗方法。

并根据其特性,通过运用调治脾胃的方法,达到治愈其他脏器疾病之目的。

这些经验对于指导我们对小儿脾胃的认识和疾病的辨治,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而调理的方法,又不全在医生。

调理母乳的品质更加重要。

不但小孩子在饮食上要注意,哺乳期的母亲也要注意。

莫食寒凉、滋腻、生冷之物。这个说的是哺乳期的女子。

母乳会因为你所食之物性而携带物性

当你吃多了寒凉植物,那么你的奶水中也就有寒凉之气,

所以小孩子吃了母乳会出现腹泻

当你吃多了辛辣的则会导致孩子莫名的烦躁,甚至上火

很多人找不到原因,还以为着凉了

实不知是自我不注意而造成的

所以我要告诉大家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

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而恶热。

所以说在用药食上,偏寒就会伤脾,偏热则伤胃。尤其是夏日更要注意,纯食疗反而要平和的多,只要搭配合理,阴阳相济,不但不伤脾胃,反而能增补脾胃。

所以说方法很重要,思路决定出路。

因为食疗不是简单地食物堆砌,磨成粉,熬成粥来食用

这样的只能称为“食”,而不能称为“疗”

想要有“疗”的效果就要暗合我上面讲的气味原则。

这就是《易医舌诊·观舌食疗》的特点

完全按照“传统”中医法则的气味原理在用食

以三焦四路法则在确定病位、病机、病理、病症

然后以四气之温、热、寒、凉来解决升降气机

以五味之酸、苦、甘、辛、咸来定位脏腑

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人体的能量循环系统回到一气周流的状态,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治其病而病自消的方法。

食疗的效果从哪来?

第一是辩证额准确

第二是组方的合理

三焦运行,四气调和,积温则成热,积凉则成寒。

偏热偏寒,我们皆可通过观舌像做出准确判断,这样就不会出现纰漏。

《易医舌诊》就能做到这样

所以在《易医舌诊·观舌食疗》中观舌就放到了第一位。

因为《易医舌诊》不教你从舌头上直接看是什么病名

而是教你如何从舌头上看到能量的运行,气机的变化,阴阳的转化,一气的周流

所以说只要你能掌握这个技能

你就能对症论治了

《易医舌诊》的观舌法是站在人体能量运行的角度来看“观”舌象的,

在这里我用“观”而不是用“看”,因为这两字是有区别的,

“观”涵盖着你的思维判断,

也就是说需要你把看到的“象”在大脑中进行理性的、系统的分析。

所以能看到仪器检查不出来的内容(气机不顺畅所在的节点)。

所以说当你学会了《易医舌诊》的思维模式之后

就不会出现本来很寒却用了热性的食物,用了滋阴降火的手法

如果真的那样做了的后果就是腹泻、发寒热、体质急速下降。

本来很热,却用温补的药食,用了升阳的手法

结果就是突然上火了、咳嗽了。

很多人为什么能知道很多病名,但是依然不会解决问题呢?

以为你从舌头上看出病名和听别人告诉你病名没什么区别

学习中医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病名,而是你能知道这边病产生的原因

知道人体能量运行的规律

知道一气周流的原理

知道药、食的作用原理

知道拨动能量节点的方法

知道升降奇迹的运转关键点

知道配伍药、食的法则

知道量的秘密

这就是《易医舌诊·观舌食疗》所教授的内容。

所以说开方不难,难的是你没有掌握方法。

我教的就是方法、规律,是最本源的东西

要知道食多则饱,饱伤胃。

食少则饥,饥伤脾。

而小孩子多不知饥饱

再者小儿为初生之体,阳升生发,都喜寒凉,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冰水、冰饮料、冰激凌、冰水果

无有节制的喂养于小儿,导致很多孩子出现脾肾阳亏的体质,为以后埋下祸根而不自知。

作为儿科人员,不但要有解决小儿体质、病症的手段,还要有一颗母爱之心,要循循教导其家人,如何喂养孩儿。

站在专业的中医角度来讲

调脾胃,首先宜节饮食、适寒温。

但是我发现现如今之很多人员在调脾胃一道上。

不知中和之道。很是偏颇,在不知不觉中反而成了祸害。

很多人喜欢补而不喜欢泄。

其实阴阳之道一升一降才是根本,所以在我教的《观舌食疗》中很是注重开天门,就是为了让能量能够循环起来。

只要能量能循环,那么很多问题自行就解除了。

有很多小孩子吃点就饱,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胃不能受脾之不能消

需要温胃之阳,滋脾之阴

那么遇见这类问题怎么办呢?

下面教大家一个食疗的方子

水土汤:

白果6、公英6、陈皮6、桔梗6、白扁豆8、茯苓10、甘草5、干姜5、肉桂9

中焦舌苔发*腻者“焦三仙”易“白扁豆”

舌尖气质点多而发红者加“栀子”

腹胀且不大便,或者大便苦难者(积食)加“生鸡内金”与“山楂”

我们的食疗是以10天用量为一个周期(也就是所谓的疗程),所以在调理的时候一次配10天的量

一次用量为10克,一日两次(也就是早晚各一次)

以上配伍合并一处共计63克,我们需要用克,用除以63得出≈3.18这个数

我们用方子中的克数乘以3.18得出:

白果≈19.1、公英≈19.1、陈皮≈19.1、桔梗≈19.1、白扁豆≈25.5、茯苓≈31.8、

甘草≈15.9、干姜≈15.9

把这些放到一起打成粉10克装一包,用滚烫的开水浸泡3~5分钟提出,饮用这个水就行。

这个水清淡味不浓,所以口感很好

这样也就避免了小儿喝不了药的弊端

重点是效果很好。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

就是在食疗期间要注意忌口

俗话说得好:看病不忌口,白费医家手;看病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第一要忌的:就是寒凉、生冷食物(比如冰饮料、冰糕、冰激凌、冰水)

第二要忌的:就是辛辣、高热量食物(比如辣椒、牛肉类)

第三要忌的:就是少吃水果(脾胃不好的其实很忌讳吃水果,因为大多数水果不但寒凉而且生)

第四要忌的:就是海鲜类

前面我讲了热则伤胃,寒则伤脾。

现在人们养孩子,基本上没有套路,顺其自然,

小孩子又不懂事儿,喜欢吃的吃个贼饱

不喜欢吃的一口不吃,想喝冰水就喝冰水,想吃冰棍就吃冰棍,不吃饭也要来瓶冰饮料。

谷肉菜果,只是随着孩子的基本欲望而食。

觉得只要孩子吃就行,不管吃的是什么

很多孩子主食不吃,只吃零食(薯片、薯条、饼干、面包、蛋糕),这些全是高热量的东西,只要坚持下来绝对是个早早九三高的胖子,

很多外国的小孩子都是这样

因为小孩子都喜欢吃油炸食物,肯德鸟一类的快餐

再加上孩子不知道克制食量,必至饱方足,导致胃口大开,越吃越多,不成胖子都难。

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不好的孩子基本没有了。

吃得过多,导致积食,则需要消食,手法上可以“捏腿”再配合“食疗”很快就能解决(具体手法视频可以加周老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